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00:21    次浏览
许知远和姚晨并肩走在北京三里屯的马路上,许知远比姚晨想象的高一些,姚晨比许知远想像的矮一些。光天化日之下,两人都没带墨镜。路边有人喊出姚晨的名字,也有人拿着手机尾随着拍照。许知远表现出更强烈的不适,他只是一个小众的偶像,不太会像姚晨那样接受来自街角的尖叫与膜拜。化妆师在给许知远化妆时说了一句:“你的这个定位开始改变,形象走向了偶像型。现在是文化的偶像,未来是全方位的偶像。”许知远回应说:“别吓我,那就是这个人堕落的开始,就完蛋了。”这句话暴露出许知远知识精英的偏见,他认为大众的、尤其是娱乐圈的所谓大众明星,注定是浅薄的。这让他在面对姚晨伊始,在表面的谦逊与客套背后,难掩骨子里的轻视。 《十三邀》进入第二季。第一季的受访者罗振宇建议许知远采访美女,这契合了制片组最初的规划。许知远本来就是个撩妹高手,海峡彼岸都留有他的情色传奇(请不要问我那位台湾前演员、女“立委”的名字)。在与姚晨初见,沟通访谈方向的时候,他也展现了这种天赋。嗯,与姚晨谈笑风生,而且掌握着某种嬉闹的压制性。但访谈正式开始后,姚晨柔软的身段逐渐展现出特有的力道。在录制突然启动之时,许知远就与姚晨有了不在一个频道的疏离感。“这就开始了?”对坐着的两个人都有些意外。“对啊,有些尴尬哎。”姚晨说。许知远接下来:“前戏太长之后就没有兴趣了。”这句带有荤味色彩的调侃,轻易就被姚晨接了下来:“咱们改日吧,改日!”这听上去像是更为重口的一句调侃。许知远这个时候失焦了:“对,疲倦了已经。” 在和许知远的对话中,姚晨总能展现出无缝衔接的话语配合能力。她很配合许知远的话题导向,但许知远有时会错失这种他之前已经建立的驾驭的先机。他开始配合姚晨的表述,越来越少凌厉的追问,更多是去迎合姚晨叙事过程中一些琐细的情节。这某种程度上是姚晨魅力展现的结果。她看上去是个真诚的女生,不掩饰自己的缺点,还很有自嘲能力。她在一步步跃升过程中表现出的平衡感,本来就令许知远好奇,现在许更震惊于她的描述能力:“她描述她去难民营、去非洲那种感受,那种非常细腻的感受,颜色、声音、难民那种脸上的表情……我觉得这是一个让我挺惊异的一个表现。”姚晨去非洲是在2013年,这一年的6月她被联合国难民署任命为中国亲善大使,去了非洲埃塞俄比亚难民营,也去探访过菲律宾马尼拉城市难民、泰缅边界梅拉难民。这是姚晨参与国际公共事务的重要履历,第二年她甚至入选美国《时代周刊》年度“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”。在新浪微博的意外蹿红,成就了姚晨不一样的娱乐明星公共形象。《十三邀》在一众美女明星中单挑姚晨下手,或许也是看中这份公共情怀与许知远和节目组的契合度。 许知远在事后的评点中,称姚晨的特质为“惊人的平淡”。跟许知远进行的这次长达4个小时别有风味的对话中,在演戏、日常生活、成长和价值观的不同侧面,都展现了不一样的姚晨。姚晨很重视这次对话,提前几天就在梳理反思自己的人生历程,在对话结束后更笑称接受了一场心理疏导,将要给许知远打医疗费。用许知远比较有逼格的说法——“谈话是寻找自我的方法”还美其名曰是西方“谈话治疗”的传统。 但遗憾的是,最能体现“谈话治疗”,也最能展现姚晨成长和她人性中幽微之处的离婚事件,却几乎没有被提及。如果不是对话前有明确的约定,那只能是许知远访谈前的功课没有做好。我很好奇,一个年已不惑的单身撩妹高手,与一个将离婚演化成危机事件而今又有幸福家庭生活的正能量女星,在婚姻问题上的碰撞,会带给我们多少惊喜与启示。这是一个治愈系的主题。对于许知远而言,对话姚晨的挑战在于,娱乐圈是他曾经所不屑的“庸常”,这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他对这个领域充满陌生感。和前现代社会不同的是,知识的优越感将越来越只在专精的领域才存在。信息时代,一个人受过基本教育的个体,如果社会地位、视野和经验足够好,她总能在言谈举止间展现出属于她自己的魅力。这份职业和经验的洞察,如果来自一个足够真诚、颜值又不低的美女,还是有着足够打动人的力量。毕竟,这里对话的主场在姚晨这边。许知远的傲慢大抵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被磨砺掉的吧。 所以许知远对话姚晨的看点,并不在于他抖了多少机锋,也不在于形成了一种对峙的张力。许氏追问抑或受访者的攻防,本来是最让人好奇的部分,在正式访谈开始之前的交流中,许知远的凌厉带给我们这样的期许。但这份凌厉在他进入到姚晨的真实世界后,就化为了绕指柔。紧张感是一点点消除的。两个初次见面即有默契的男女,并没有设置多少谈话的防线,但那个自诩为思想者的人,却在理解另一种语境的成长与见识后,一点点溶解,“堕落”并“完蛋”了。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寓言。在《十三邀》的第一季,许知远面对所谓“贩卖知识胶囊”的罗振宇,但他终未能以自己的知识和智力优越实施碾压。这似乎意味着,许知远的理论体系面对风口上活生生的实例时,显得有些力不从心;唱挽歌的乡愁,也许来自于更本质的洞察,也许只是意味着他是一个蹩脚的预见者。 在第二季,更为庸常的娱乐圈个体成长史,原来也有它不凡的话语表现,这可能比贩卖胶囊的知识分子更让许知远意外。对原本陌生的领域有了更多理解之后,书斋内的傲慢和偏见就注定变得更少——如我此前所言,在这个教育普及的信息化时代,每个领域的精英都不可能太low。现在一个本科生对世界的理解与洞察,可能都要比五百年前的精英群体甚至哲人王要正确和深刻得多。但这样并不意味着这个时代的声音已无轻重之分。许知远提到他推崇的哲学家陈嘉映:“一个时代的精神状况。比如说我们要去见一个伟大的哲学家陈嘉映,他是一个完全被挤出公共话语的这么一个人,但他是多么重要的声音在这个时代。这个声音缺失之后,就变成另外一些声音,郭德纲的声音好像那么大,马东的声音变得那么大。那些声音难道真的是——他们也重要,但不应该是一个主宰性、支配性的声音。” 在事后的总结中,许知远总能展现他睿智的一面。他擅长于用一些抽象的话语对事件和现象做概括、定性,总能有各种金句产生。也许他在与罗振宇的对话中,没有像一个思想的辩斗士;在与姚晨的访谈中,也没有一个成熟记者的犀利追问。但许知远有他的丰富和复杂性,他的个人特质让这个节目带有了更鲜明的许氏印记。有些意外和惊喜的是,《十三邀》这一期的节目,加入了对许知远访谈姚晨得失的内部反思。这种台面后的工作,我们很难从其他节目中看到。它加深了我们对节目中人与对话内容的理解,仿佛从策划到review都有我们的在场。这本身是腾讯新闻对节目内容、形式的一次实验,而这种实验对媒体的健康度是有很好作用的。